在讨好读者和表达自我之间,我挣扎过很多次。
左右摇摆
跟日记不一样,写文章总是希望有人看有人认可,越多越好。为了想要更多的人看,我做了许多尝试,也写过很多不想写的东西。就跟许多网上的文章一样,都是没意义的,都是速朽的,就连我自己都不会想回头去看第二遍。这就是为什么,在历史文章里面删除的文章要比留下来的要多得多。
因为违背初心,我常常会责备自己,从而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有的时候心里想,生产这么多垃圾文章,不是在白费精神浪掷生命吗?于是也写过许多阳春白雪的东西,多半无病呻吟,在表达自我的路上走得越来越远,越走越歪。
记得有一次,因为跟一个朋友有矛盾,我竟然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对她冷嘲热讽了一番。虽然没有指名道姓,虽然没有人身攻击,虽然群发之后很快就删除了,不过现在想起来当初的做法真的是丢份,同时太过以自我为中心。
挣扎到最后,仍旧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并且在应对失据之间写了太多不该写的文章。
难读的文章怎么读
这几天在看英国女作家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女人要是想写小说,必须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和每年五百英镑”就是出自这里。
说实话,这些在1928年就已经写出来的文字并不好读,在今天的人看来未免有点冗长,而且充满意识流的写法常常会让人觉得不知所云。如果用来发公众号,估计阅读量肯定到不了十万。但是如果还原到当时的历史情境就很容易理解,因为她的演讲面对的是剑桥大学两所女子学院的尖子生们,都是对文学感兴趣的天之骄女。伍尔夫是她们的偶像,更是她们的榜样,所以她们会一直认真地听下去。
怀着这样的阅读期待,我耐心地看完整篇演讲,忽略那些暂时不明白的部分,多读了几遍跟主题比较相关的段落,终于得到应有的收获。我当然比不上伟大的伍尔夫,但是依然希望能有人能每次花两分钟的时间来读我的文章。
为什么是两分钟呢?我做过测试,平均每篇文章从头看到尾的速度大概是两分钟。点开文章,请不要读得太快,从头到尾两分钟刚刚好;如果觉得不感兴趣,不要着急关掉,再看一会凑够两分钟,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惊喜。有个词叫“三分钟热度”,希望有人可以做我的两分钟读者。
以前是因为对读者群体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而现在形成“两分钟读者”这个概念之后,写文章就再不会像以前那样摇摆不定。不用像以前那样费尽心思去想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也不用只能写一些信息密度低的句子,更不用刻意追逐一些不感兴趣的所谓热点话题。在“两分钟”的阅读框架下,我可以有足够的空间安排文字、制造悬念、推理逻辑,最后把想法展示出来。
两分钟的文章怎么写
时间宝贵,为了让文章值“两分钟”,我先会在排版和易读性两方面做努力。长期以来我的文章排版都没能固定下来,是因为常常在做这方面的尝试和改进。不过这样也给读者带来很多困扰,每次读一篇新排版的文章都要重新适应一遍,体验非常不好。今后的文章会固定沿用目前的这一套排版,每一次修改不会超过一个地方,而且修改都尽量是在细微之处。信息密度高,其实并不等同于词艰句涩。如果文字处理能力足够强,可以做到深入浅出。这一点,我在看《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的时候都能体会到,深深地为这个以色列历史学家感到敬佩和赞叹。这样的作家我还能举出几个,例如美国著名医生阿图·葛文德和英国随笔作家德波顿。看他们的书,常常为他们的文笔感到不可思议,既能做到言之有物,又能让可读性达到那么高的级别。
在写作的过程中,首先是以自己感兴趣的、一直关注的points为核心:人文宗教、心理行为和信息系统。
虽然常年给人以颓废文艺青年的印象,但其实我读书的目的非常实际且功利。研究人文宗教,是想要解决自己浮躁不安、不知道日子怎么过,找不到人生目标和人生意义的问题。研究心理行为,是想要摆脱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对我所施加的影响,例如商业广告和健身会所。研究信息系统,是因为想要不被时代抛弃,保证自己日后总能混一碗饱饭吃。德波顿写道:“我读书时总抱着非常个人的理由:为了帮我更好地生活而读书。我自己在读书时总是很自私:我不想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我读书是为了学习,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好、更有自知之明、更多才多艺的人。我几乎从来都不为了“取乐”而读书。”
在专注方向的同时,时刻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否能给他们提供足够优质的信息。
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中写道:“除了那种人数上有波动的‘浮动层’读者,期盼着我的新书面市、一上市便买回去读的‘基础层’读者,看来也在不断扎扎实实地累加。换言之,我与读者之间维系着一条粗而直的管道,通过它直接交流信息。也许可以说是我耗费时日,构筑起了这样一个体系。”
除了为了增强读书效果之外,我还希望能跟一部分人分享、交流。那些每次我一发文章就会点开来看,每次都会花费两分钟从头看到尾的人,就是我的“基础层”读者。我相信他们跟我一样对知识还保持着一颗好奇的心,还在看书,还在探索未知。我相信他们跟我一样在生活中遭遇了种种问题,在努力地想办法解决,而不是装作视而不见。我相信他们跟我一样渴望交流,想要跟志同者分享知识,跟道合者互通有无。
他们,就是我的“两分钟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