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小毛病,每次事先计划好或者跟别人约定一起聚个餐或者去哪里玩,临行之前都会无一例外地萌生退意,突然就不怎么想去了。这次到广州也是,因为是我一个人的心血来潮,所以即便取消行程最多只是放了自己的飞机。在大巴上坐了两个多小时才到地方,中途还肚子疼,疼的时候一直在质问自己为什么要这么折腾找罪受。
好长时间没坐过这个待了将近四年的城市的地铁,蓦然发现变了个样子。进了地铁口之后要走一段通道,通道两边的墙壁上挂满了大幅的油彩画,忍不住像个刚进城的土老帽一样拿出手机拍了好几张照片。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事先没有想好到底要住哪儿,甚至想着找不到落脚的地方就去投靠在广州工作的几个死党。地铁到大学城北站的时候,心里突然冒出来一个想法:不如就在这里下车吧。实际情况是,一路上憋得难受,等不及想上厕所。
走到贝岗村,发现人还是那么地多,吃的东西、尤其是小吃已经多得成街成巷了。城中村似的蜿蜒曲折当中,随意挑了家小旅馆。老板娘跟我强调说,这个房间有两个窗户。到了房里,我第一时间就是把窗户打开,看着外面说不上是风景的风景。近前是几件低矮房屋的屋顶,两边是几层小楼,稍远一点是一片寻常的山林。
之前看一部电影,叫《踏血寻梅》,不是太明白为什么里面的女主角这么向往一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大城市里,尤其是特大城市里,一间早上阳光能穿过窗户洒在身上的房间已经可以说是奢侈品。第二天早早醒来写文章,坐在窗前,近乎贪婪地呼吸着带着阳光味道的空气,生出一个“再也不想回去”的想法。再过几个月合同到期,我一定要给自己找个这样的房间。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正坐在母校华工新开的咖啡馆里。说是“新开”,其实这家位于图书馆一楼、名叫木棉咖啡的店已经营业一年有余,只是我从来不知道它也没有来过这里而已。
环境不错,只是对于学生党来说消费还是比较贵,而且吃的喝的味道都据说评价一般。我点了杯卡布奇诺,口感实在不敢恭维,算是喝过最难喝的咖啡了吧。近两年学校应该是在响应总理的创业创新号召,所以不仅搞了个创业展览中心,还开了这么一家咖啡馆。要想听创业的想法、找融资的对象,去咖啡馆总没错,无论是硅谷还是北上广深,都是这么一个道理。
两天之内来了这里两次,说起来这已经是我刷过的第五家咖啡馆。一直对旅游之类的事情兴趣缺缺,看风景、吃美食对于我来说还是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咖啡馆就不错,心想着以后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就找找看,看当地有哪些好的咖啡馆。到那里坐一坐,既可以做自己的事情,又可以感受这一方水土的嚷嚷人声。有意思。每到一处的咖啡馆,就在那里写一篇文章,姑且暂时称之为“咖啡馆之旅”系列。在全国各地的小伙伴们,你们所在的城市有哪些有特色的咖啡馆,不妨推荐一二。
散心
早上写完文章大概九点多,出门打算买早餐吃。买了面包和酸奶之后,突然冒出一个想法:“不如骑车找个地方再吃吧”。
说到自行车,我这次到大学车最大的一个体会就是ofo的小黄车多得可怕。路上如果有十辆自行车,就有九辆是他们家的。其余有0.9辆是学生自己买的车,剩下只有0.1是摩拜。这次骑的还是摩拜。不是因为体验好,也不是因为嫌麻烦,而是ofo的实名验证要求一定要是学校的师生,必须上传教师证或学生证。
大学城是一个特别适合骑行的地方,路宽,人少,车稀。不像深圳,那里就没有可以肆意加速的地方,总得顾忌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没有目的地,也没有一定要达成什么目标。早上写完文章之后感觉特别好,就算什么都不做,找个地方坐着都是开心的。之前在朋友圈里说过,“写一篇让自己满意的文章就像吸鸦片,一次能管两三天”。
先是骑到中心湖旁边,看见有一群看起来已经工作了的人在组织长跑接力比赛。然后绕着中心湖骑了小半圈,找了个树荫处坐在车上吃早饭。一边吃,一边看着中心湖对岸的人们热闹。有的三三两两一起骑行,或情侣或夫妇或朋友。有的推着婴儿车,全家老小周末出行散步。有的是跟着学校组织的秋游,家长和孩子们来了一场友谊第一的拔河比赛。
看着眼前种种,无论是远处的热闹,还是自己置身其中的这一方天地,心情愈发愉悦了起来。
祝我生日快乐
就在昨天,《认真写文章》系列文章已经写到第20篇,第一季就这样结束了。
总结一下:
- 系列第一篇文章发布于8月2日。
- 8月份写了7篇文章,9月份7篇,10月份5篇,11月份1篇。
- 最后一篇文章在11月6日推送。
- 总字数约为6万字,平均每一篇文章的篇幅为3000字。
虽然文章总体质量尚可,比以前写的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不过在整个第一季的写作过程中变化还是挺明显——第一季中期和后期的文章要比前期的好。第一季结束之后打算休整一段时间,有计划地回顾这段日子里写的文章。“一段时间”到底是多久不能确定,希望不会太长。我把这20篇文章整理成一个文档,打印成纸质版出来读,一边阅读一边修改做笔记。
刚开始看着六七十页A4纸,成就感和满足感都是满满的。不过真的开始读的时候,却发现这并不是一件多么愉快和轻松的事情,甚至比当初一坐就连续几个小时爬格子的时候还要辛苦。发现自己以前写的文章并没有当时觉得的那么好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回顾的过程中要在各个方面突破自己——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结构中找到可以改进之处,在想法和逻辑之间发掘更大的潜力。
在文章中该不该带有写作者自己的情绪?若不带,会不会显得太过冰冷?若是带,带多少为之合适?在文章里该谈论自己暴露自己多少?说理到什么程度才算到位而不会显啰嗦?语言和举例要怎么处理才既接地气又不会过于媚俗?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一而足,都要对自己这个文章作者进行追问。即便如此,该做的事情还得做,该干的活儿还是得一点点地去完成。
从你们看到文章的这一刻起,我已经二十五岁了。
我是一个不过生日的人,从来没有吃过自己的生日蛋糕,印象中好像只有一个人送过我生日礼物。并非不在意自己的生日,相反的,我可能比大多数人都更在乎。其实生日是一个没有多少意义的东西,只不过是恰好整整若干年前你出生了而已。生日的前一天,生日的这一天,生日的后一天,以及其他更多没有被赋予意义的日子,都没有多大区别。西方一直有成人礼,中国古代有成人礼的同时还有“抓周”——抓周仿佛对未来前途有着某种预言的作用,而宣布成人的这一天之后,无论男女都要开始像一个成熟的“大人”一样穿衣打扮、思考行事。这就是仪式感。
从十八岁开始,我给自己的生日一种仪式感,也会给自己生日礼物。到了这一天,我会告诉自己你已经多少岁了,应该成长到什么地步,应该如何和自己相处,应该怎样跟外面的世界打交道。去年生日,我悲哀地发现那次的生日礼物竟然是一部新手机。手机虽然好用,给我带来不少积极的影响,但本不应该如此。
今年的生日礼物,我足足准备了三个月有余——重新开始跑步,认真地阅读和写文章,还特意请了一天年假跟周末连在一起合起来三天换一个地方待着算是度假。8月份,跑了19.82公里,开始特意抽出时间看书。9月份跑了27.60公里,坐在书桌前看纸质书的时间有30.4小时。10月份跑了37.30公里,阅读时长是整整40小时。至于写作,前面已经详细说过了。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都渐渐好转,更重要的是摸索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找回了久违的“安静的力量”。
今年这样,才是我最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