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弱连接」
连接,指的是两者之间建立一种直接的联系。学通信或者计算机的同学理解起来可能会更加深入本质,就好比一部电话拨打另外一部电话,通了之后两个人能说话,信息可以进行传递,这就可以叫做建立了连接。
其实人与人之间也可以用“连接”这个词来描述,平时我们更常用的叫法是“关系”。关系有很多种,例如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同学关系等等。很多人常常会说人脉,讲“拉关系”,你要想办成一件事,不管喜欢不喜欢,多多少少都要求人,都要搞好各种关系。即便再清高的人也得承认,什么关系都不靠是不可能办成任何一件事的。
斯坦福大学教授Mark·Granovetter, 曾经在20世纪70年代,也就是四十几年前专门研究了在波士顿近郊居住的专业人士、技术人员和经理人员是怎么找到工作的。他找到282人,然后从中随机选取了100个做面对面访问。他发现,通过正式渠道,比如看广告投简历,获得工作机会的不到一半。100人里有54个人通过个人关系找到工作。
这就已经说明关系,也就是连接,在求职路上能起到多大作用了。继续研究下去Mark教授发现——
真正有用的连接不是亲戚、朋友、同学这种经常能见面的强连接,而是另外的弱连接。
在这些靠连接找到工作的人中只有16.7%经常能见到他们的连接对象,也就是每周至少见两次面。而55.6%的人用到的连接仅仅是偶尔能见到,也就是每周不到两次,但至少每年至少能见一次。另外还有27.8%则是一年也见不到一次。也就是说,大部分能帮到你忙的人,其实都不在你的日常社交圈子里面。
弱连接理论的本质不是我们平时谈的什么人脉,而是信息的流动。工作机会是新的信息,因为如果你早就知道了就不用别人介绍了。赚钱机会是新的信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如果你还在工厂当一名光荣的技术工人,看到刚下海不久的发小挣了大钱,就等同于看到了一个发财的路子。各方各面的知识也是新的信息,离开学校之后很多人都不看书不专门抽出时间来学习了,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多的是微信朋友圈。
强连接,也就是那些我们经常见面的人,教育背景、生活习性、为人三观都跟我们差不多。他们能获取到的信息,常常是靠我们自己也能获取到的。弱连接因为离我们的圈子远,所以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惊喜。
强连接,是我们生活的核心,也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亲人朋友,同学同事,有了他们的陪伴,我们才能过得安稳幸福。
但是,在这个信息剧烈变化的互联网时代,真正能给我们带来新知识和新机会的,是那些弱连接们。
「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或者说网络霸凌,从互联网走入寻常百姓家的那一天起就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了。稍微久远一点的,也就是最著名的,就是人肉搜索第一案,给当事人带来几乎毁灭的影响。婚外恋、当小三算不算错,当然算,但罪不至死,甚至在法律上也没有规定说出轨是犯罪。然而,网络就已经成了一个虚拟的法庭,在网民们的情绪膨胀中把他们判了个“永世不得翻身”。
接下来就是,韩国女星崔恩实,因为网民们说某某男星就是因为被她逼债逼得自杀的,于是不堪辱骂自杀身亡。最近的一次就是,乔姓男艺人疑似因抑郁症自杀,网民们就到他多年合作对象女艺人赵丽颖的微博下面留言“他都自杀了,你怎么还不去死”,还逼得另外一位男艺人杨洋关闭了微博评论。
社会秩序有点像法律,总是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速度。我们看看中国古代历史,春秋战国时代,周失其鹿,天下英雄共逐之,于是中原大地战争不断,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于是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就提出一个概念,说要恢复周礼,还天地一个清明秩序。这里说的周礼,并不是我们从字面上理解的礼仪规定,而是一整套关于社会如何分配资源的制度。例如你是什么级别的人,就只能穿什么样的衣服,住什么样的房子,不能逾越规矩,这样就不会心生贪念,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孔老师创业算是失败了,很多投资人看起来都对他说的挺感兴趣,可是最后没有一个君主没有真的听从他的建议,按照他的理念来治国。当时真的融到资并且IPO成功的,是以商鞅为代表的法家。秦国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帝国。
儒家作为一个连续创业团队,终于还是等到了自己的机会。董仲舒把儒家这个治国概念包装了一下,推荐给当时中国最大、也可以说是唯一的投资人汉武帝刘彻,很快就把之前老庄这一行业巨头以及其他竞争对手打趴下了。从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一整套理念开始了在中国统治思想、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两千年的历史。
儒家讲的是“天地君亲师”,还有就是“仁义礼智信”,其实就是在规定社会等级和社会秩序。先是告诉我们应该听谁的,人里面最大的是皇帝,然后就是父母和老师。为什么以前说谋反是大逆不道,因为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皇帝是我们最大的权威,我们本来就应该听他的,这就是权力的分配。接下来就是同辈之间的相处之道,告诉我们要讲仁义,讲礼智信,这样做就不容易出现问题,出现问题了也很容易解决。
如果人们都能按照这一套规则做人做事,这个社会就能稳定地运转下去,皇帝的江山就能永固万世。这就是董创业家给大老板刘彻画下的大饼。虽然这个理想蓝图并没有真的成为现实,但也还是让汉朝老刘家的位子稳稳当当地又坐了两百年。
历史故事讲完了,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网络暴力这个问题。网络暴力不就是互联网这个虚拟社会的秩序制度不健全的结果吗?互联网诞生到现在,哪怕从第一台计算机ENIAC的发明开始算,也不过几十年的时间,发展速度远远超过此前任何一个时代的变迁。
匿名犯罪、情绪发泄、群体性攻击、语言暴力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只是需要时间。
计算机网络这一门学科里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协议”。协议,是两个通信个人进行通信时所事先规定的规则,比如谁先说谁后说、说的内容是什么意思、如何通过冗余信息保障不出错等等。那么我们在互联网上跟陌生人建立弱连接,不就是正是需要这样一个可以解决问题的协议吗?
如果有一种专门针对弱连接所创造的协议被大多数人所认同和遵守,也许就可以解决前面所说的种种问题。
「弱连接算法」
面对整个网络社会设计一个合理有效的协议,不知道是否可能做到。就算可能,也不是某一个人或在短时间内能做到的。本文接下来要谈论的是,在这个网络社会上建立弱连接,我们怎么做可能会比较好。
首先要介绍一个计算机科学里面的概念,叫“算法”。算法,简单来说就是处理数据的一个过程,一系列计算的具体步骤。其实我们人脑也是一台计算机,如果你的老板让你把某某客户的微信发给他,你立刻就算产生一个“算法”去完成这件事——先拿出手机,再打开微信,在通讯录中找到该客户,最后再把他的微信名片发给老板。
这一个小节的标题叫“弱连接算法”,意思就是关于弱连接的一些算法,如何更好地建立弱连接,在建立弱连接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了问题可以有哪些解决的方法。
第一个算法是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这就又涉及到计算机编程里面的一个概念,那到底什么是面向对象呢?形象来说就是,程序内部分成好几个部分,就好像一个大公司里面分成很多个部门,程序部分和程序部分之间是不透明的,就好像市场部的老大不能直接联系技术部的同时让他帮忙做一个什么事一样。这样的好处就是只需要遵循某一种信息传递规则就可以了,例如程序内部用的术语是传递参数和输出结果,公司内部的说法就是“走流程”,其实都是一个道理。
在互联网发明之前,人们所能联系的人都很少,接触的都是强连接。亲朋好友自不必说,学校里的同学和公司里的同事,彼此之间也基本上是知根知底,有的时候甚至连你跟你老婆最近因为什么小事吵了几次架都知道。这种连接是比较透明的,所以合作做事、发生矛盾、利益冲突的时候,常常会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知道你最近很难,能理解。”。
然而,现在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就不一样了, 新建立的连接大部分都是弱连接,例如微博互相关注的粉丝、公众号的读者、知乎里面的关注等等。我们彼此之间素未谋面,甚至大多数天各一方,很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见上一次,那还谈什么知根知底、谈什么透明和理解。在这种情况下,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参考。
整个互联网社会就像一个大程序,里面的每一个个体都是个程序里的一个独立模块。我们之间建立连接,不必对彼此有过多的了解,甚至不需要了解。例如我们在淘宝、京东上面买东西,店家是不需要对我们有什么了解的,收钱、发货即可。甚至我们也不必对店家的信息有多少调查,只需要知道在这个平台上他如果骗人不发货发假货的话会得到严厉的惩罚就行了。
社交网络上的连接也是如此。我们只需要浏览对方分享的信息就可以了,同意的话就点赞,不同意的时候可以留言评论。评论的时候如果发现双方三观一致、相逢恨晚,那就继续深入沟通交流。如果鸡同鸭讲、话不投机半句多,那大可以取关拉黑从此是路人。
在网络上遇到一些不好的言论,我们总是会心里默默嘀咕“怎么还有人这样”,或者是“他们怎么可以这样对我”。这就是因为我们对网络那头的人不了解的原因,他们可能工作不顺或者失恋被甩,所以在网上发泄情绪,逮着谁就骂谁。也有可能对方就是一条疯狗,享受在这个虚拟世界到处咬人的乐趣。
因此不要妄想去理解跟你建立弱连接的人,而是要根据一定的规则去处理事情。双方友好互动,那当然是好,如果能进一步见面合作那就是好上加好。若是发生了不愉快,轻则断开连接不再联系,重则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个算法是损失概率和获益概率,是在判断弱连接价值的两个重要参数。
概率是最近文章里常常提到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事情发生可能性的大小——损失概率指的是对方让你产生损失的可能性,获益概率则是获得好处的可能性。
损失包括,让你心情不好(对方在你评论区出言不逊)、信息污染(经常给你转发一些心灵鸡汤)、浪费时间(时不时在你没空的时候跟你闲聊瞎扯)、提出不合理要求(总是让你帮忙,觉得理所应当),对你产生更多的不良影响(怂恿你去大保健,让你染上坏习惯)。
获益包括,平复情绪(在你不开心的时候安慰你)、提供信息(在他那里你总能获取有用的信息)、思想交流(跟他谈论问题常常能给你启发)、互帮互助(他会在你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对你产生积极影响(你看到他在朋友圈发的健身照片之后开始坚持锻炼身体)。
这两种概率就可以帮助我们评估一个弱连接是否值得我们继续维持,或者是否应该立刻断开。就在上个星期,一个公众号的读者在微信上问我一个工作上的问题(很久之前就加了微信好友),对我说了一句在我看来非常冒犯的话。后来我在想是否要拉黑名单的时候,就非常纠结,心想我这样是不是太小气了,她可能只是因为工作上遇到烦恼所以情绪一时控制不住自己而已。
接下来我就用这两个概率评估这个弱连接。首先,她是我的公众号读者,几乎没有在后台跟我互动过,没有留言没有文章评论也没有赞赏。然后,她加了我微信之后,我在她的微信朋友圈里没有获得过任何我感兴趣、对我有用或者对我有积极影响的信息。最后,一年多来只聊过两次微信,都是她有问题来问我,最后一次还出言冒犯。这样看来,她对我来说获益概率低、损失概率大,于是她就被我给删了。
从旧的观念看来,她是个名校毕业的大学生,很可能是一个好人。但是对于我来说,她并不是一个好的弱连接。
第三个算法其实不能算是一个算法,而是一个看待问题的角度。弱连接的核心是信息传递,那么我们在看待问题的时候可以从信息传递的四个环节入手——获取、处理,生产和传播。
获取信息很好理解,我们看书、刷朋友圈、浏览网页都是在获取信息。
处理信息有点像做笔记,就是我们怎么理解这些信息,而这些信息是如何被我们记忆和使用的。比如有人在网上看到说手淫会导致阳痿,于是就参加什么“九月不撸”之类的活动。又比如说有人学习了一些编程知识,就摸索着自己写一个小游戏自娱自乐,这也是一种处理信息的方式。
生产信息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写文章、录音频节目和做视频等等。高端一点的,比如科学家做一个科学研究出了成果,也是生产信息的一种,只不过投入产出都很大而已。
传播信息,就是把别人生产的或者你自己生产的信息给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接收到这个信息。以公众号为例,推送别人写的东西叫“转发”,推送自己写的东西叫“原创”。
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一点点地把社会形态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推进,但是无论是熟人社会还是以陌生人进行大规模协作为特点的现代社会,其实都可以说是以强连接为主的社会。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可能已经在向弱连接社会这个方向迈进。
三个算法讲完,提供几个在建立弱连接过程中的思想、概念和观察角度,也是在探索和预言弱连接社会可能对的一些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