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获取从一个更高层次看待事物的能力

具体-抽象-具体

上周跟一个同学聊天,他谈到最近半年时间一直在探索和实践一个思想,姑且称之为“具体-抽象-具体”。

观察事物,我们都是从最具体的“象”开始,也就是眼见为实的现实。他是做游戏的,给我用网游里常见的师徒系统举例——在游戏里,菜鸟可以拜老鸟为师,既可以让新手快速入门,也可以让师父获取声望。这就是师徒系统里的现象。如果要从具体的现象当中提取特征,那就需要我们运用“抽象”的能力。师徒系统其实就是在游戏当中提供一种服务,能让两个本来素不相识的玩家建立一种特殊的关系,不仅增强了用户之间的联系,还增加了产品的黏性。这就是师徒系统的抽象。

抽象之后,还要做进一步的“具象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师徒关系是现实社会存在的,夫妻关系也是现实社会存在的,那么游戏当中是不是可以建立一个婚姻系统呢?再进一步,游戏里面的夫妻是不是也可以“生小孩”呢?如果常接触网游,相信没有人会对育儿系统感到陌生。很多人的思维都是“具体”的,既没有提取抽象特征的能力,也没有模仿创新的尝试。如果让他们去做游戏,很可能是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家的产品就山寨一个同样的东西,甚至做的还没别人好。

“具体-抽象-具体”则不同,是一种从一个更高层次看待事物的能力。

两种完全相反的看法

酒酣耳热之后,还聊到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想法,我提到了最近看的一本小说,是阿城老师的《棋王》。

“为棋不为生,为生不可太盛”是里面的核心观点,用今天的话来说,下棋是人生乐趣,不用能来挣钱。由于你花了很多心思在下棋这件事上,那肯定发不了财,所以对物质的要求不能太高,否则就会使得你自己被迫为了钱下棋或者放弃下棋。乔丹热爱篮球,凭借天赋赚得亿万家财,但是能进入NBA成为职业运动员的人在喜欢这项运动的总数里面恐怕万中无一。喜欢写东西的人不计其数,然而真正可以靠爬格子挣得着钱的人少,能以此为谋生手段的人更少。所以说,在绝大数情况下,我认为“为棋不为生,为生不可太盛”是一个通行的道理。

同学不以为然,说:“这是在放屁。我还想着开跑车呢。年轻人为什么要克制自己的欲望,活得像一个老年人一样?只有那些身体不好的人,做不了什么事的人才应该去修身养性。”

咋一听,我有点不太高兴,心想你怎么能当面反对我的观点呢?而且,人家阿城老师是一个多么有学识懂人生的人,他说的话总是有道理的吧。后来我转念一想,还是没有多加辩驳,只是默默地记住这句话,放在脑子里。现在想来,他为什么要强调“老年人”和“身体不好”?是不是认为只要有行动能力和时日,就应该做一些之前没有做过的事?想一想,觉得这句话听着有那么点味道,继续存放在自己的记忆宫殿里面。

最近在重看村上春树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他是我最喜欢的作家。受他的影响,我在大学有过写小说的经历,所以特别喜欢他在书中谈如何写小说的话题。其中,有一段话特别有意思:“先于动笔要做的,我觉得应该是养成事无巨细,仔细观察眼前看到的事物和现象的习惯。身边来来去去的各色人物、周围起起落落的种种事情,不问三七二十一,认真仔细地加以观察,并且深思细想、反复考虑。虽说是“反复考虑”,却没必要急于对事物的是非价值作出判断。要尽可能地保留结论,有意往后拖。重要的不是得出明了的结论,而是把那些来龙去脉当素材,让它们以原汁原味的形态,历历可见地留存在脑海里。”

虽然我现在已经没有想要写小说的冲动了,但是平时写的文章总会出现真实世界中所遇到的林林种种,它们也都是我写东西的灵感来源。因为写东西的需要,我不自觉地养成一个习惯,无论对方说了什么、我对他的观点是反对还是赞同,我都会尽量记住。为了要做到这一点,我必须暂时放下傲慢和偏见,像个记者一样平心静气地倾听对方。

现实生活当中,很多人都缺乏理性沟通的能力,谈论任何问题都是“先摆立场,再谈问题。”首先我要知道你是支持我的,还是反对我的。如果是支持,那么你说的所有话我都听,都认为是对的。如果是反对,我就会不自觉地认为你说的所有话都是错的,思考焦点就会放在找茬这一件事上面。感性往往会占据上风,总是唯情绪马首是瞻。

像这样总是从自身立场出发、不能容忍两种完全相反看法的人,无法做到从一个更高的层次看待事物。

逃出思维的牢笼

从一个更高层次看待事物的能力,其实就是摆脱自身的局限,看到更高级的东西。

想要学习这种能力,有很多种操练的方法。除了“具体-抽象-具体”之外,再举一个例子——“做自己的领导”。

每一个职业人士都在单位里有自己的职位,上面都有领导管着。一般而言,我们只知道保质保量完成手头上的任务,也就是说“老大吩咐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但是,很少人能做到“老大想让我做但没吩咐我却做了”这个程度。要想做到这一点,你必须从“小弟”的角色当中暂时挣脱出来,把自己想象成“老大”。如果你是自己的领导,有可能想让自己做些什么。

以程序员为例,老大分配给你的任务可能是某一个模块的开发或重构。一般的小弟可能只是把功能实现了,没有什么BUG就交差了事。如果这时候小弟把自己想象成老大,想到老大负责的是整个项目架构的性能和稳定,那么小弟就可以在具体工作当中兼顾这一点,甚至可以给老大提建议。因为老大脱离实际的开发,可能有些问题一时没有想到或者是误判了。这样的小弟,哪个老大会不喜欢呢?升职加薪的机会来了,领导第一时间会想到的肯定是这种手下。

这种操练方法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当年高考成绩刚刚出来的时候,父亲带我一个长辈家拜访。那个长辈家里生意做的很大,整个下午谈笑风生。待了几个小时之后,父亲跟我感叹说:“有钱有话讲,没钱没话讲。”从那时候开始我就有一个印象,“表达是一种权力。”

社会上所有人都想让别人听自己说话,所以抢着站在更高的位置上,用更大的音量发出声音。人人都想讲,但很少人愿意听别人讲。这可能跟情绪反应有关,别人讲的东西容易引发自己的羡慕嫉妒恨。有同学跟我讲他一个月挣两三万,我好羡慕,一想到自己挣那么少就难受。有朋友在朋友圈秀恩爱,我好嫉妒,一想到自己连女朋友都没有就叹气。有人在我面前大谈对某事的看法,我好讨厌,一想到我完全不认同他的看法却不能反驳他就憋屈。

因为情绪,我们很容易囿于自身,无法从一个更高的层次看待事物。如何摆脱情绪的干扰,是获取这一能力的另一个关键。

除了上文提到的“用小说家的态度观察世界”,还有另一个方法可以提供借鉴,那就是“让你聊到嗨”。

我最佩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是凤凰卫视的窦文涛,主持《锵锵三人行》近二十年。从高中开始,我每期节目必看,而且大多数看了不止一遍。他说他有一个普通人没有的能力,就是能让自己喜欢每一个嘉宾,并且让他们放下防备和负担,畅所欲言。有一些上节目的嘉宾,旁人看起来就是一个大忽悠或者是大草包,他却认为即便是这样的人也会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观点和想法。你要适当迎合他说的话,鼓励他,让他说更多,表达更多,这就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这个人。

毛主席说过,“让人说话,天塌不了。”